《诗经-采薇》野豌豆成就了两个历史名人

2019-11-09 14:23:02  阅读 2487 次 评论 0 条

“到了快要饿死的时候,两兄弟你一言我一句,作了一首歌:“登彼西山兮,采其薇矣。以暴易暴兮,不知其非矣。神农、虞、夏忽焉没兮,我安适归矣?于嗟徂兮,命之衰矣!”两兄弟一唱一和,估计气若游丝,慢慢闭上眼睛。


(一) 《小雅·采薇》讲了一个什么故事?

“昔我往矣,杨柳依依。今我来思,雨雪霏霏。”

3000年前的民歌,对,没错,就是民歌。这是《诗经》中《小雅·采薇》中最后一段的前两句。

今天我们就来说说“薇”。

“采薇采薇,薇亦作止。曰归曰归,岁亦莫(mù)止。靡室靡家,猃狁之故。不遑(huáng)启居,猃狁之故。”

什么意思呢?薇刚刚冒出地面,就被掐了。上头总是说,要转业了,要回家了,但已经到了年关,他NND还没有通知。没老婆(女人)啊,连生理问题都不能解决,每天忙得连坐一会儿的时间都没有,都是为了和猃狁打仗。

猃狁(xiǎnyǔn),就是匈奴的祖先。看来,汉民族与匈奴可能从原始人那会儿就打打闹闹了。

所以,《小雅·采薇》是一首战士之歌。

2.jpg

(二) “薇”究竟是什么植物?

《说文解字》是这么解释的:菜也。似藿。从艸微聲。籀文薇省。無非切。

《汉典》则是这么解释的:草名,又名“大巢菜”。一种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,花紫红色,结寸许长扁荚,中有种子五六粒,可吃。又名“野豌豆”。

看出什么端倪没有?

古人称野豌豆为“菜”,而现在我们称之为“草”。这说明野豌豆就是按照现在的烹饪技术,由特级厨师亲自操持,也不会成为一道美味菜。

现在回过头去看看《小雅·采薇》所描述的场景:就是这么难吃的东西,可野豌豆刚刚长出来,就被掐掉当菜吃掉了。换句话说,军队缺粮啊,战士都吃不饱,只好拿野豌豆尖尖来充饥。

可能有人会说,四川人爱吃这东西,叫“豌豆尖”,你怎么就推测不是一道好吃的菜呢?

1.jpg

是的,四川人爱吃一种叫“豌豆尖尖”的菜,《说文解字注》有明确记载:“蜀人謂之大巢菜。按今四川人掐豌豆媆梢食之。謂之豌豆顚顚。”但注意,四川人,我就是啊,我们吃的不是野豌豆的嫩尖尖。

(三) 现在已经把野豌豆定义为“草”,但它作为“菜”的历史却很长,还成就了两个历史名人

不管丰年饥年,野豌豆一直是主要的蔬菜。

白居易《续古诗十首》中其三是这样的:

朝采山上薇,暮采山上薇。

岁晏薇亦尽,饥来何所为。

早上去掐野豌豆尖,黄昏也去掐,像不像我们农村人到地里摘蔬菜?当然,后面两句就有点惨淡了,野豌豆没有了,拿什么来充饥?一个“薇”字,道尽大唐平民百姓生活的苦。


更早一些的记载就是《史记》,《史记·伯夷列传》:“隐於首阳山,采薇而食之。”

伯夷、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。孤竹君想要立叔齐为国君,等到孤竹君死了,叔齐却要把君位让给伯夷:“兄弟,你来当国君。”

伯夷说:“父亲的遗命是你当,还是你当。”

叔齐说:“你比我能干,你当。”

伯夷无奈,只好逃走了。叔齐这人怎么也不肯继承君位,这家伙也逃走了。

这就是著名历史典故推位让国。


两人在逃跑途中不期而遇,一致决定去投奔西伯昌,因为他们听说西伯昌教导国民要孝敬老人。一路风餐露宿,终于到了西岐,可西伯昌已经死了,他的儿子武王正要去讨伐殷纣。伯夷、叔齐冲上去死死拉住武王的马缰谏诤,说武王不仁义,差点掉了脑袋。

武王伐商功成,伯夷、叔齐不与武周为伍,谢绝周武王的封赏和高官厚禄,到首阳山上隐居。山上没有吃的,只好掐野豌豆尖尖。这野豌豆尖尖没多少营养,光吃这玩意儿,不饿死才怪呢。

到了快要饿死的时候,两兄弟你一言我一句,作了一首歌:“登彼西山兮,采其薇矣。以暴易暴兮,不知其非矣。神农、虞、夏忽焉没兮,我安适归矣?于嗟徂兮,命之衰矣!”

两兄弟一唱一和,估计气若游丝,慢慢闭上眼睛。

这个故事,历朝基本定论是:“古之贤人也”,“圣之清者也”,夷齐爱国守志、清正廉明、仁义礼让、孝感天地的高尚品行,是天朝的宝贵财富;更有这么说的:是中华儿女追求真理、勇担大任、慷慨赴义的精神源泉;是遵守规则、家庭和睦、社会和谐的楷模;是国际友好、世界大同、人类生生不息的永远丰碑和精神家园。


其实,细细想来,有点可笑。

一是,置偌大的国家不顾,真不知这个叔齐是怎么想的。

更好笑的是,这两兄弟在逃跑途中相遇,按理,他们中应该有一个作出选择,回去把国家的事情担当起来。

置国家和百姓不顾,毫无担当,居然还被歌颂,这个理儿,我反正很纳闷。

他俩创作的歌,最后两句很有感染力:“于嗟徂兮,命之衰矣!”拿今天的话说,他俩的心绪是这样的:哎呀,哎呀,只有死啊,我们要死了哦,我俩的命呀,怎么这么苦啊。

很悲催,我仿佛看到这俩死脑筋临时前的模样。

其实他俩好像不想死,其实他俩更像是推诿让国。

野豌豆尖尖,成就了两个千古名人。

3.jpg

大约到了汉朝,野豌豆的地位发生了变化,在太平盛世,为贫者食。

但在荒年,战乱年代,下至流民,上至皇帝,野豌豆还是充饥的美食。与诸葛亮同年生、同年死的汉献帝刘协,在逃亡途中,八成还没有野豌豆尖尖吃。

清代余怀在《效杜甫七歌在长洲县作》中有“何时东海翻波澜,暂向西园采薇蕨”的句子,说明野豌豆在清朝还是百姓寻常吃的菜。


(四)野豌豆还会变成蔬菜吗?

据说,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,野豌豆还救了很多人。那时候“宁长社会主义的草,也不要资本主义的苗”,自家在房前屋后种植蔬菜,那是长了资本主义的尾巴,是要阉割的。

之所以要用“阉割”这个词,是有深意的。连根拔起,算不算阉割?

我父亲告诉我,那就栽些野豌豆,野豌豆是草啊,仲春时节,几天就一大丛。上面来人,连看都不看一眼,于是,野豌豆还真成了很多乡亲的救命稻草。

东坡先生说过:“菜之美者,蜀乡之巢。”小巢菜就是野豌豆,可推测野豌豆味道不错。

不过,父亲说,野豌豆真难吃,塞口,就像在咀嚼干草;还带点酸味和浓烈的腥味,一般胃弱的人会有呕吐的感觉。


在我的童年里,野豌豆是不可或缺的。倒不是像父亲那样吃过后留下的难以磨灭的呕吐感,而是把野豌豆的豆角摘下来,掐掉一半,剥开去籽,再合上,放在嘴里吹,可以吹出尖利的声音来。

一大群野孩子,都衔着吹,“呜呜——嘘儿”的声音此起彼伏。我们乐此不倦。现在,我儿子也喜欢这玩意儿,每每到乡下去,他找的就两样:蒲公英的小降落伞花和野豌豆豆角。

再回过头去看看《采薇》:这位战士,吃了几年野豌豆,居然还没有战死,终于等到转业回家的日子,尽管回去的时的境遇,与敲锣打鼓当兵上战场的时候没法比,但毕竟还是活下来了,也许带着伤残,也许还带着微薄的安置费。

“行道迟迟,载渴载饥。我心伤悲,莫知我哀。”

让我们祝愿这位军人安全到家,安享晚年吧。

尽管野豌豆不再是我们的“菜”,但她承载的东西,已经超过了我们的心灵荷载。我心所属者,是我们的民族以后不要再拿野豌豆来充饥。  


【作者简介】洪与,男,1967年生,汉族,四川苍溪人,大学文化。2006年开始创作、发表作品,2014年加入四川省作家协会。中国民族复兴青年文化促进会理事、新华文轩职业作家俱乐部签约作家,曾任四川省作家协会《作家文汇》特邀编辑,四川省作家协会青少年文学导师。因致力于监狱文学创作,被誉为“新监狱文学”领军人物之一。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监狱三部曲:《敌人》《监狱长》《AB门——贪官的后半生》;其他作品有长篇小说《大国相——蜀汉丞相诸葛亮》等。其中《大国相》获得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优秀作品奖,被列为全国农家书屋采购目录。

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gzywkj.com/post/649.html
版权声明:本文为原创文章,版权归 阳光温暖 所有,欢迎分享本文,转载请保留出处!

发表评论


表情

还没有留言,还不快点抢沙发?